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孵化动态 >>园区新闻 >> 宜昌赴沪甬开展科技对接成效显著
详细内容

宜昌赴沪甬开展科技对接成效显著

为贯彻落实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与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院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宜昌中心”协议相关精神,更好推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在宜昌市转移转化并实现产业化,帮助企业调结构、转方式,解决企业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难题的需求,遴选了家企业,在中科院湖北育成中心主任王勇的带领下,宜昌市科技局、宜昌高新区于6月26日-6月30日组织相关企业负责人参加了由中科院湖北育成中心组织的政企沪甬科技对接活动。对接活动以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信息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先后到访了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营养科学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宁波材料与工程研究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嘉定产业基地等8家单位,并成功实施了科技对接和合作洽谈。

此次对接活动政府积极推动、中科院积极搭台、企业积极参与,对接成效显著。宜昌企业与上海、宁波有关院所共达成合作意向9项。以下对中科院湖北育成中心组织的政企沪甬科技对接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基本情况

此次对接活动政府积极推动、企业积极参与、院所积极搭台,对接成效显著。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宜昌市、黄石市、黄冈市等市区全程派人参加,参加人员包括各市区科技部门负责人、湖北育成中心及各区域中心负责人、技术需求与合作愿望强烈的行业骨干企业的技术总工共20多人,重点围绕生物医药、传感物联、光机电、新材料等行业领域,代表团先后到上海巴斯德所、药物所、微系统所、硅酸盐所、光所、宁波材料所等6家单位进行技术对接和合作洽谈。宜昌企业对接活动共达成合作意向10多项,已达成合作协议1项。

为了提高产研对接成效,宜昌市科技局、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宜昌育成中心高度重视,认真策划,精心组织宜昌人福药业、湖北戈碧迦光电、宜昌生物医药孵化器等企业参加对接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今年5月宜昌育成中心向宜昌县市区和企业征集技术需求200余项,根据研究所方向精选了164项发至上述对接院所进行信息前期对接,为10余项技术需求找到合作专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宜昌代表团介绍了宜昌产业基础、产业资源、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及园区部分企业技术需求情况,并现场发放技术需求100余份;参加对接活动的企业精心准备了汇报材料,详细介绍了企业成长情况,遇到的技术瓶颈,需要的技术人才,对接项目的市场预期,希望与院所开展的合作项目等情况,此次对接活动得到上海分院和有关研究所领导、专家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各院所详细介绍了各所最新的科技成果、展示了相关高科技产品,表达了积极对接企业参与湖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愿望。

    二、相关科研院所情况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为中科院与法国巴斯德研究院于2003年共同成立的科研机构,该机构主要从事传染病相关基础研究及应用,其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病原科学的基础研究,免疫系统疾病的防治以及中科院和巴斯德所的成果转化。目前该所在肿瘤、肝炎、手足口病毒、诺如病毒、寨卡病毒、疟疾(耐药性)、流感病毒等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实现了转化。

上海药物所前身为1932年成立的国立北平药物研究所,产生过蒿甲醚、二基丁二酸、丁氧哌烷和石杉碱甲等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药物。该所主要以小分子药物开发为主,重点研究领域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AD)、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是中国最早的工学研究机构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中国科学院,曾命名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2001年8月,根据科研领域和科技发展目标的调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简称上海微系统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学科领域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方向为微小卫星、无线传感网络、未来移动通信、微系统技术、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9年独立建所,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1984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经五十多年的发展,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为一个以基础性研究为先导,以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研究为主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性研究机构,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研究、产业化工作”有机结合的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铁电压电陶瓷、透明铁电陶瓷、无铅压电陶瓷、半导体敏感陶瓷、弛豫铁电单晶以及微波介质材料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综合优势。戈碧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涉足该院所相关领域。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 上海光机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强激光技术、强场物理与强光光学、信息光学、量子光学、激光与光电子器件、光学材料等。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由中科院、浙江省、宁波市三方共同建设,是中国科学院在浙江省建立的首家国立研究机构。自2004年创建至今,紧密结合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瞄准国际前沿,先后布局了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与生物医学工程4大领域,18个方向。

三、考察对接初步成效

人福药业就TPN102主要针对难治性癫痫患者药物,TPN5855 主要用于抑郁症的治疗药物,高乌甲素项目,主要用于中度及以上疼痛的治疗等药物与上海药物所进行充分对接,人福药业对以上三类项目非常感兴趣,表示将进一步与药物所保持联系,进一步开展调研评估,积极推动双方合作。湖北戈碧迦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光机所在信息光学,光学材料的研发有积极合作意向,表示将积极推动双方合作。经过交流了解,我市在光学材料、精密仪器、显示器件、医用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耐火材料、工业自动化控制、精密铸造、化工材料及废物处理等方面均有与上海、宁波有关科研院所合作的可能。

四、技术对接活动的启示 及建议

上海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工作观念新、成果多,环境好、成效大、质量高、市场结合度紧,与宜昌关注的产业发展方向基本一致,与我区企业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及合作基础。结合我们的实际及优势,本人有以下几点启示及建议。

一)加大与中科院相关院所的对接力度

宜昌育成中心已运营两年,在承接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宜昌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方面起到助推作用,但宜昌工业企业对该中心了解度不够,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认识度不高,没有认识到该平台所发挥功能。通过此次调研,上海、宁波院所在转化科技成果,解决企业技术需求方面释放了巨大能量,例如,上海硅酸盐所200万转化的科技成果为成果授入企业带来了上亿元收入,并对该项目的后续发展积极跟踪,积极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上海硅酸盐所生物关节涂层技术、宁波材料所研发的农药缓释技术、大型机械设备抗衰老技术以及热能技术、石化油泥高质化利用、农业林业养殖废弃物利用等技术与我市相关企业有很强的技术对接空间,然后由于宣传不够,企业认识不到位,以至于相关企业没有利用育成中心平台积极开展对接。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大宜昌育成中心的宣传力度,积极对接湖北育成中心,将中科院相关产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案例汇编成册,积极指导有技术需求企业开展实质性的对接。

二是建议市级政府层面出台鼓励工业企业对接的政策,对对接成功的企业进行资金奖励,引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升级改造提升企业竞争力,积极鼓励有实力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新领域,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拓宽市场占有率。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作用。要借助湖北育成中心宜昌分中心、生产力中心等平台,加大与中科院相关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充分整合中科院各类科技资源为我所用。同时,发挥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评估、科技咨询、科技投融资等方面的优势,引入资本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助推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对接。

(二)探讨与中科院对接方式

依托六大产业龙头企业、国家级、省级孵化器,争取科研院所在宜昌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提升宜昌产业配套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实力,鼓励科研院所专家来宜昌科技、发改、经信息等部门挂职,负责该创新平台的搭建,进一步整合科研院所及宜昌市相关资源为该平台服务。


站群导航
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15052816
地址:宜昌高新区发展大道57-5号 联系方式:0717-6311136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0717-6311136
0717-6906128
- 熊部长
- 朱主任
- 王秀秀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