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高新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建设情况汇报一、区情概况 宜昌高新区是在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建立的,成立于1988年9月,2010年11月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现拥有东山科技创业园、猇亭工业园、湖北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宜昌生物产业园、点军电子信息产业园、现代服务产业园等七大核心园区及部分拓展区,总面积335.22平方公里。2016年,全区实现科工贸总收入1645亿元,同比增长10.2%;工业总产值1732亿元,同比增长14.1%。宜昌高新区拥有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金字招牌”,是宜昌转型跨越的引领区、创新创业的集聚区、开放发展的先行区、营商环境的示范区、产业新城的样板区。2017年4月1日,以宜昌高新区东山园区和生物产业园区为主体的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正式揭牌,标志着宜昌高新区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双创工作基本情况 宜昌高新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一系列决策部署,破除影响双创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紧紧围绕实现国家战略定位,全面提高开发开放水平,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部署为牵引,开展双创政策先行先试,集聚了创新创业资源,深化了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了双创企业集聚区和双创人才高地,构建了充满活力的双创生态系统。 (一)主要成绩 宜昌高新区创新孵化生态环境日趋成熟,孵化器建设规模、孵化能力、孵化绩效等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第一,双创载体建设成果显著,孵化培育能力显著增强。 与“十一五”末相比,全区孵化器(众创空间)个数增长了9倍多,全区现有市级以上各类孵化器18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个,省级孵化器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市级孵化器及众创空间4家。建成孵化器面积从3.06万平米增加到70多万平米,增长了20多倍。总规划孵化载体建筑面积达120万平米。引进中国科技开发院、启迪之星、猪八戒网等国内知名孵化运营机构。 第二,双创主体不断涌现,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与“十一五”末相比,在孵企业总数从300多家增加到2300多家,增长了7倍多。 第三,双创氛围日益浓厚,新动能快速成长。“十二五”以来,全区双创平台共转化科技成果36项,其中省级以上15项;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200多项,其中1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 (二)主要做法 1.建立三项机制,推动双创平台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自2015年起,在全省率先推进孵化器年度目标考核,促进了各孵化器、众创空间运营主体交流合作、提质增效。2016年全区孵化器、众创空间兑现年度考核奖励资金600余万元。 二是建立分类指导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自愿、联盟约定”的方式,促进创业孵化载体提升功能、分层分类发展。例如,引导宜昌和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广告创意产业园;支持宜昌物联传感孵化器创建省级智能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区域工业设计中心等。 三是建立产业孵化机制。依托双创支撑平台,建立宜昌高新区软件信息、大数据、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培育示范基地,通过政策资源整合和纵向再分配,牵线搭桥组建由园区、院校、大型企业与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构成的创业联合体,构建“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无缝对接产业孵化机制。 2.完善三大链条,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一是完善创新主体培育链条。先后出台了《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企业发展实施办法》《专利奖励办法》《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对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项目、产品推广等给予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2016年,宜昌高新区336家科技企业共获得1766.2万元奖励资金。 二是完善创新创业供需链条。引导中南鹏力、太平鸟、微特电子等龙头企业开放科研资源,共享优质供应商资源。鼓励中国科技开发院宜昌公司、君诚科技等龙头企业开展持股孵化,引导宜昌市传感物联孵化器搭建众创工坊,为产业链上在孵企业提供零成本、零风险、全要素、多方位、专业化的孵化服务。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积极参与,辐射带动在孵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群落。 三是完善创新成果转化链条。鼓励和引导双创平台与专业机构、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等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创新成果转化合作。依托云计算孵化器,联合中科曙光实施三峡云计算中心项目,建设峰值性能达300万亿次/秒的云计算平台及数据存储不小于8P规模的云存储平台。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共建成果转化平台——中国科学院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宜昌中心,已育成企业2家,开展技术攻关10多项,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500多万元。 3.强化五个支撑,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双创平台”建设的意见》等专项扶持政策,同时,将政策支持与考核结果挂钩,形成了引导双创企业发展及提升双创服务平台能力的激励机制。 二是强化金融支撑。设立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资金”、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基金,创建了“保证保险贷款”融资模式,构建起了政府、银行、保险、创投、担保、小贷、中介“七位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三峡建行高新科技支行自2017年6月10日推出“小微快贷”,企业可通过网上银行自助办理,无抵押、无担保,现已为300余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 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实施《宜昌高新区三峡英才工程》、《宜昌自贸片区(高新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试行)》等人才激励政策,招引高端科技研发、海归创业、经营管理、产业人才。 四是强化改革支撑。在湖北省率先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先进经验,全面推进供给侧、行政审批、营改增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现创客“创新创业不出园区”。 五是强化双创文化支撑。通过科普教育、创新创意大赛、项目路演、创业论坛和创业培训、技能比武等形式,加大双创宣传力度,培育创业创新精神。2016年,全区举办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发布、创新项目对接、培训以及论坛、讲座等科技合作交流活动120场(次)以上。 三、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进展情况 (一)体制机制完善 1.组织保障有力 一是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成立了以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宜昌高新区创新创业领导小组。 二是建立了创新创业工作的管理体制。分设了宜昌高新区将科技创新局与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两个副县级单位,并按照高新区与宜昌自贸片区管委会合署办公要求,配套成立创新推进局,分工协作推进双创工作。 2.政务服务环境优异 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截至目前,宜昌高新区(自贸片区)已实现“一窗通办、一网贯通、一体监管、一帮到底”,行政审批时限较改革前压缩80%。 二是政务服务实现线上办公。建立了宜昌高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微信综合服务平台,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商事服务网上竞价系统。截止2016年底,累积访问量达4475人次,关注人数2130个;企业发布需求186件,已成交56件。 三是综合执法实现“四个一”。在全国首开先河,成立综合执法局,通过省政府授权获得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破解功能区综合执法存在的“身份”难题。实现了“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份清单明权责”、“一套流程优程序”、“一个平台提效能”。 3.支持政策体系完备 近年来,市区两级先后出台了19项支持双创的政策文件,通过细化完善了政策措施,实现了各级政策的叠加效应。在宜昌高新区2017年科技创新工作大会上,重奖激励科技创新,336家科技企业、创新创业项目及平台共获得1766.2万元科技奖励资金。 (二)产业特色鲜明 第一,以军民融合发展为抓手,重点支持17家军工装备制造类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和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第二,以安琪集团、人福药业等上市公司等核心企业为依托,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 第三,以循环化绿色发展为导向,力推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兴发、南玻等一批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延伸与完善了磷、煤、盐、硅化工产业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共生模式。 (三)产融合作密切 宜昌市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投融资环境优势独特。 一是金融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宜昌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保费收入规模、银行机构总数均位居湖北省同等市州首位。 二是金融改革持续深化。宜昌是第一批金融IC卡推广试点城市。在促进投资机构和社会资金进入产业投资领域方面作了很有尝试。前不久,建设银行三峡分行组建了科技支行,专注探索知识产权融资、科技贷款、投贷连动等业务。 三是科技金融先行先试。宜昌高新区在科技金融方面大胆创新,设立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资金,发行了湖北省首支双创孵化专项债券,截至2016年底,累计为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和小额贷款36.8亿元。 (四)双创生态良好 1.孵化器建设井然有序,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近年来,宜昌高新区不断强化对孵化器建设的引导,形成了孵化器(众创空间)各具特色、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格局。例如,宜昌市传感物联孵化器以智能装备创业者为主要孵化服务对象;宜昌高新区创新创业中心大力推进中科院高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宜昌和艺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打造电子商务和广告创意两大产业集群。 2.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卓有成效,为双创提供有力支撑 (1)企业研发创新平台。宜昌高新区大力支持企业新建各类研发平台,并鼓励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开放研发资源兴办开放性众创平台,例如建立中科海洋信息联合中心、三峡云大数据中心等。已建成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3个国家级工程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室和众多省级研发创新平台。 (2)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宜昌高新区现已建成两个较有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宜昌分中心。二是中科院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宜昌中心。 (3)行业交流平台。宜昌高新区大力推进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引导组建了一批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有力推进协同创新,如宜昌市智能装备创业联盟、宜昌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等。 3.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充分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宜昌高新区全力开展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2016年,黑旋风锯业、南玻显示器、海声科技等多家企业先后荣获国家、省知识产权相关荣誉称号。 目前,宜昌高新区正在着手建设宜昌市知识产权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孵化器、众创空间房租依赖与盈利不足。我区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龙头企业设立,在技术平台优势及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配套方面具备良好产业资源整合能力,然而此类孵化平台,就目前阶段来说,仍不能舍弃租金的盈利维持运转。公共服务平台仍处于前期投入阶段,建立在其专业化服务基础上盈利模式仍在探索,引进的好项目有限,通过投资收益反哺运营的时间周期还不够长,效果还不明显。下一步,宜昌高新区 (二)孵化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不足。近年来,我区孵化器拥有专业服务平台不足,目前只有传感物联、云计算等专业孵化器配套建设了研发、测试、数据服务等专业技术平台而辖区大部分孵化器缺乏配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专业化服务功能尚不具备,既增加了在孵企业科技创业成本,又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辖区大部分孵化器为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且运营年限不长,民营资本在满足基本盈利的前提下对该类平台建设运营缺乏积极性。下一步,宜昌高新区将积极探索出台支持孵化器完善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政策措施。一是通过民营企业搭建,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完善的孵化服务,包括科技研发、检测试验、技术咨询、人才服务、持股孵化等服务,进一步完善专业孵化器孵化链,拓展服务链。二是探索PPT投资模式,由政府代为企业在孵化园区投资建设该类服务平台,待该平台投入使用政府收回投资成本后无偿交付民营资本运作,满足在孵企业成长需求。 (三)市场主体创业风险意识缺乏。创新创业要有热情,但也要冷静思考。创业有风险,创新不简单。“快速致富”“高额利润”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巨大风险。特别是本轮“双创”热潮的中坚力量是涉“市”未深的青年、大学生群体,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市场化运作能力,我区创业失败企业多为此类群体创办。下一步,宜昌高新区将依托孵化器行业协会,整合各孵化器创业导师团队,开展导师巡回帮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创业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创业服务机构,让更多具备创业经历和创新思维的导师从事创业教育和风险宣传,让公众和从业人员认识到“双创”中存在的风险。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双创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大督查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双创平台构建、双创主体培育、双创要素集聚和双创生态营造等路径,优化产业体系、建设人才高地、完善功能布局,努力培育双创内生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发展。 (二)落实双创政策措施,完善双创政策环境。全面落实好国家、省、市和高新区已有的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方面政策,形成操作性强、成效显著的配套政策体系,在平台支持、人才激励、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和行政服务等5大方面取得突破,确保双创政策措施具体化、可操作、能落地,切实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大力开展双创重点项目建设。从创业创新体系建设层面对各类双创项目进行梳理,更好的满足创新创业和产业培育需求。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项目、商贸生活设施综合项目加快汇聚双创“元素”,塑造良好生态环境,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区域间各类创新主体交流合作,最大限度提升创业创新资源配置水平。 |